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

善待焦慮

很棒的文章,跟大家分享~~

以下摘錄自-放輕鬆:揮別壓力的正念減壓法 /作者:傑弗瑞‧布蘭特力/譯者:方怡蓉/出版社:法鼓文化

善待焦慮

賴瑞‧羅森柏格(Larry Rosenberg)是備受敬重的禪修老師,他曾說:沒有仁慈的正念不是正念。這是什麼意思?

到目前為止,我們已經了解正念是容許而不判斷的覺知,同時也以此方式修習。這種容許的一個關鍵要素,是友善或仁慈的精神。在此,仁慈代表欣然接受、友好和寬大的態度。修習正念時,非常重要的是對於任何生起的情況抱持這種態度。

仁慈是一種內在特質,是你可以實際修習的。

你內在已經具有仁慈的能力,你自然而然心懷仁慈,秉性仁慈,不須勉強,不必造作。然而,這種特質的確必須培養。所謂培養慈心,即是學習辨認和克服阻礙你覺知自己內心深處仁慈能力的絆腳石。

培養慈心

你可以在行動中修習慈心。當你為某人付出,或在某種情況中一再展現仁慈的反應時,就會煥發出慈心的特質。

一切慈悲行動的背後都有內在的慈心,這種感受可以透過禪修增強。你感受到的慈心和你的幸福感有直接關係,也和你與生命、與他人的相繫感直接相關。那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祝福感,友善且令人溫暖。這種慈心反映出愛的能力。

培養悲心

慈心也有助於活在當下與悲心的增長。慈心和悲心有很深的關聯,在我們人類共通經驗中,人人都有溫暖與仁慈的感受,也都感受到不可避免的生、老、死之苦。

悲心可以被理解為強烈的內在感受,其中包含面對另一個人的痛苦或悲傷時,同情而溫柔地敞開自己的心。除了這種坦然之外,還有一種與他人相繫的感覺,而且通常內心有強烈動力,想採取行動減輕痛苦。

儘管人們可能被他人當前的痛苦深深觸動,對自己心中的痛苦和悲傷卻往往缺乏足夠的悲心,或完全無動於衷。他們把自己的痛苦視為脆弱,或認為自己的悲傷是軟弱的表現。有些焦慮或畏懼的人判定自己的焦慮是一種缺點或失敗,這種人特別容易拒絕以悲心對待自己。

如前文所述,經常隨著畏懼、焦慮和恐慌等經驗而增長的負面自我對話與批判態度,是當下最可怕的壓力源。打破這種苛刻和批評的有害循環,就代表培養能力,對自己的苦生起悲心。

你正在修習苛刻嗎?

既然一個人可以修習慈心,就可以修習和慈心相反的態度──苛刻。事實上,人們經常修習苛刻的態度。我們往往對自己刻薄,沒有充分體認對自己有多麼苛刻。這是一種經常出現的思考和感受習慣,我們可以感受到它深植於體內。

苛刻的想法和評語等內在習慣,還有相關的身體僵硬和緊縮的覺受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出現。你似乎一直抱著這種想法或評語,卻可能甚至連它們在哪裡都不知道,除非你真正加以注意。多半時間你可能甚至渾然不覺它們的存在,至少在那樣的感受或評語變得格外嚴厲或令人不快前是如此。

你也可能正活在苛刻的內在世界裡,並且開始認定那就是自己。你可能開始對所有嚴厲批評信以為真,那些批評的人一開口,你就住在畏懼體之中。苛刻的態度也會對他人猛烈抨擊。「你」、「他們」、「那個人」全都成為批評對象,帶動苛刻的憤怒語氣和敵意任何人都不放過。

透過穩定而投入地修習正念、慈心和悲心,你會開始在各種苛刻習性浮現時加以辨識,無論對象是自己或他人。你可以掙脫苛刻的掌握,這種習性滲入你其他經驗和人際關係的情況會減少,對你身體造成的有害影響也會降低。

要處理嗔怒和敵意的破壞力,方法在於當下有意識地和這些負面能量相繫。換句話說,以慈心注意自己憤怒和敵意的內在經驗,知道那是經驗,不是自己。這也代表與自己為友,與嗔怒為友。

同樣的方法也適用於畏懼和焦慮。的確,畏懼和焦慮通常隱身於憤怒和敵意之下。當焦慮畏懼出現時,你能不能學習和它們做朋友?能不能將它們放在慈愛的覺知中?

只有當你能夠持續與當下相繫,才會出現真正的關懷,內在慈心煥發,悲心覺醒。要喚起這種慈心,你必須教導自己不離痛苦與困境,也不離其他一切,安住於當下。

對自己和自身經驗生起的慈心和悲心,可以幫助你持續與當下相繫,如此產生的力量遠大於單純的意志力。在痛苦和煩亂中,內在的慈心可以煥發,悲心也可覺醒。要探索這種內在慈心有多深,有一個好方法,就是在禪修中把焦點放在慈心對待自己的痛苦和難以相處的人。

坦然接受自身與週遭的痛苦

你可曾停下來問問自己:我和我所受的痛苦之間,是什麼關係?包括害怕的痛苦,以及焦慮、恐慌之苦。

你和自身的痛苦的確有某種關係,只是可能未曾覺察。對許多人來說,他們和痛苦之間的關係是否認、不予考慮,而另外有些人和自身痛苦之間的關係則帶有憤怒、害怕或拼命試圖逃離的味道。人們迫於痛苦,落入成癮和絕望的模式。

所謂正念修習,就是敞開心胸,關注生活。禪修可以用這種方式提供實際的幫助,它本身即是一種敞開心胸的活動!

我們每個人都和痛苦維持某種關係,也有處理痛苦的特定習慣,並且已經養成某些態度和觀點來看待自己感受到的苦,甚至在許多情況下發展出對於痛苦的認同感。當這些態度和認同達到定型的地步,我們就成了痛苦的囚犯。

全心全意修習正念需要願意提起注意力,安住當下,並且探究自己內在深層的痛苦,包括畏懼、焦慮或甚至恐慌之苦。關鍵在於以慈心和悲心接近痛苦。以嗔怒面對痛苦於事無補,對自己的害怕或焦慮發怒或敵對,只會讓問題更為嚴重。

禪修老師雪倫‧薩茲伯格(Sharon Salzberg)是將慈心與悲心禪修帶入西方世界的領導者,根據她一九九五年的著作《不要綁架自己》(Loving Kindness: The Revolutionary Art of Happiness,編注:原意為《慈愛:革命性的喜悅藝術》)一書中的描述,悲心禪修是「淨化與轉化我們與苦痛之間的關係,無論發生在我們自己或他人身上。能夠承認苦痛,坦然接受,並且報以柔軟心,即可讓我們與一切眾生同在,也體會自己永遠不孤獨」。

正念幫助你辨認當下所有苛刻的念頭和感受。那種苛刻可能阻礙你,讓你無法體驗自己內在深處的慈悲力。你可以學習以更大的慈心掌握憤怒和苛刻的感受,教導自己以悲心面對畏懼與焦慮。這是內在深層的運作,讓你進入自身深層療癒的領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