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

五感並用 動靜皆可禪修

(此文為我所受訪之【天下雜誌】534期p.200-201,提供給大家參考,生活也能隨時從此刻開始簡單的練習!)

《五感並用 動靜皆可禪修》

禪修,並非只是打坐、冥想的神祕儀式,走路、運動、聊天也能禪修。學會心無旁騖、感受呼吸律動,禪修精神就在日常生活中。

金馬獎頒獎典禮倒數,媒體報導,影帝梁朝偉已先悄然來台,參加法鼓山的禪修活動。不論是結合宗教信仰,或由心理師帶領學習情緒抒壓,這幾年在台灣,禪修風行。

法鼓山禪堂堂主釋果元解釋,聽來玄妙的禪修,其實就是透過各種方法,如打坐、運動,甚至走路等時候,將禪修的精神融入生活。其中的關鍵,是「專注」。

釋果元舉例,如在與人交談時,思緒不亂跑,沒有雜念,完全投入談話,就是將禪修放入談話中。「要保持心的清楚度和平穩。熟練這些技巧後,心就自然能在寧靜的狀態,」釋果元說,「這必須要下功夫,隨時練習。」

中崙諮商中心心理師、台灣正念工坊負責人陳德中也說,禪修就是「內在身心的覺察與訓練」。因此,不只靜坐,生活中從走路、吃飯、運動中培養專注與覺察,不斷觀照內心,就是禪修。法鼓山也鼓勵「動禪」,透過站姿、立姿各式動作,伸展身體,修養內心。

陳德中指出,人有各種身體動作、感覺,或想法。有意識的覺察,更能了解情緒壓力發生的原因。他舉例,人其實存在許多非理性的信念,像是:一定不會成功、沒有人愛我等,且常把這種想法當成事實。如果能有意識地覺察到這點,就能保持客觀的態度,明白這只是一個念頭,不是事實,不至於立刻當真,影響情緒與行為。

<禪修能強化專注力、執行力>

科學上,已經驗證了禪修的好處。

台北榮總神經內科教授王培寧表示,有研究發現,禪修時腦中帶來快樂的血清素會增加分泌,而和壓力相關的荷爾蒙則會降低。

從磁振造影也發現,禪修會影響腦內的活動,甚至帶來結構上的改變。例如,禪修的人,在腦內白質的神經纖維連結會變好,有助於做事時的專注力和執行速度。此外,這一、兩年研究也發現,腦內和老化相關的變化,如灰質萎縮、海馬迴變小等,在持續靜坐禪修的人,也有減緩的效果。

釋果元鼓勵,要學習禪修的人,可以先參加課程,了解禪坐的觀念、環境要求等。以法鼓山來說,就對外開設各種程度的禪修課,甚至也有針對忙碌菁英的集中式課程。

陳德中則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開設正念減壓課程,也提供醫院的內部人員內訓。

釋果元提醒,禪修時,心態要正確,因為禪修不是要求一段神祕的經驗,或希望很快在未來看到某種成效,如求姻緣、通過考試等。

陳德中也強調,參加團體時,如果發現怪力亂神,或是過度的商業行為,也要避免。

<活在當下 跟著呼吸放輕鬆>

其實,對一般人來說,「禪修」是可以落實在生活中的健康活動。最簡單的方法是「體驗呼吸」。釋果元建議,可以每天花半個小時打坐。一早打坐會幫助心情寧靜平穩,提高工作效率;睡前打坐,也能放下白天牽掛的事情,睡得更好。

禪坐時,大部分的人可能會思緒紛亂,不易靜下來。這時可以專心數呼吸的進出,讓「複雜的心」變成「簡單、專注的心」。

陳德中甚至鼓勵,即便只是等車,等人的五分鐘、十分鐘,也可以稍坐下來,放鬆肩膀,感受臀部和椅子接觸的重量感,以及身體往下沉的感覺,接著把注意力放到鼻子的前緣,觀察氣息的進出。「活在當下,讓心不要憂慮,也不要擔心未來,只管呼吸的進與出。」他說。

另一個簡單的練習方法,是利用五感,專注於正在執行的工作上。

陳德中曾有個案,一直擔心門沒鎖,不斷重複檢查。她就告訴個案,鎖門時,眼睛專心看,看到門閂的確鎖上了,耳朵也確實聽到鎖門的聲音,甚至用手摸一下鎖金屬冰冷的感覺,五感並用地活在當下,才不會因為心不在焉,不斷出現強迫的行為。

圖/文:天下雜誌534期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53366


1 則留言:

  1. 即使是沃田,若無法好好管理也會變成雜草地,若放著不管也會成為雜草叢生的山。「心田」也是如此,「人」也是如此。如同勤勞地造就、栽種時會成為沃土一般,人若每天造就,也會越造就越好。

    回覆刪除